印度是如何看待亚投行的
印度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仍然很大
CF40代表团访问了印度基础设施发展金融公司(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Finance Company, IDFC),与IDFC董事总经理、首席执行官Vikram Limaye,IDFC Bank首席执行官Rajiv Lall,以及IDFC Bank首席经济学家Indranil Pan进行座谈。
据Rajiv Lall介绍,IDFC致力于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以及咨询,在印度的角色类似于中投与国开行的综合体。
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
据IDFC的专家们介绍,与中国类似,印度也有自己的五年计划。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,印度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目标是5000亿美元,最终实现了4000亿美元,而这已经是印度有史以来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的最高投资额,这其中有私人部门的积极贡献。
在现行的十二五(2012-2017)五年计划中,印度计划投资基础设施1万亿美元,但现在看来已经很难达到目标,能保持上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规模已属难得。
印度当前处于基础设施项目的调整期
在2002-2010期间,印度经历了一波投资热潮,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的2%到了2010年的8%。在此期间,基础设施建设中私人部门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融资依然来自银行体系尤其是国有银行。
2010年后,私人部门退出了基建投资,基建投资与GDP的比例也随之下降。基础设施投资的放缓造成了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,如钢铁、水泥、电力设备等行业。因此,印度当前处于一个调整期,国有银行和私人的基础设施项目都需要修复资产负债表,降低杠杆率;政府的监管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也需要改进。
印度基建投资的下滑与政策上的不确定性有很大关系
印度投资与GDP的比率在2008年接近34%的最高水平,在2010年下降到了32%,随后两年进一步下跌到30%。在此期间投资的下降固然有利率上升的因素,但这并不足以解释投资率下滑的全部。
Rajiv Lall认为,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准公共品,回报率不高,而私人投资则要求一定的回报,这个平衡很难把握,需要政府和私人资本之间有着精准的制度设计以及稳定的政府监管。但是,在私人资本介入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,政府出台的政策、规定增加了合规上的不确定性,项目征地的进程也比预想的要更为艰难。
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上调也造成很多项目搁浅,投资者信心受挫
在一些项目中,政府没能兑现开始时的承诺。政府的劝说导致了一些银行贷款的发放,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带来了压力。根据印度储备银行的数据,印度基础设施领域的坏账率明显高于其他领域。
印度建言:亚投行应利用自身的信誉“借力打力”
IDFC的专家们认为,世界银行这样的公共融资机构已经不再重视信贷支持,而是醉心于打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。这就给了类似亚投行的多边投资机构发挥作用的舞台。
印度财政部官员Dinesh Sharma认为,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(AIIB)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(NDB)是新崛起的两大发展银行,AIIB或将成为新的亚开行,而NDB或将承担起世行的角色。这两个机构的庞大资金实力会给既有机构带来挑战。亚洲地区有极大的融资需求,在既有机构无法满足胃口的情况下,新机构能发挥很大作用。
Rajiv Lall认为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国家可以分为两种:
经济整体薄弱的国家;
经济较为成熟的国家。
对于这两类国家,亚投行应采用不同的融资安排。像土耳其、阿塞拜疆、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样经济上相对成熟的国家,亚投行 不需要提供贷款,而是可以考虑提供一些增信的机制,引入国际市场的私人融资。
Rajiv Lall建议,在运作模式上,亚投行应该成为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,像私募基金一样从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(如中东、俄罗斯、中国等)筹集第三方资金。亚投行的自由资金应该成为一个“引子”,借力打力,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亚投行的信誉优势,尽可能吸收广泛的社会资源,共同服务“一带一路”项目。采用这种模式的话,亚投行不用投入太多资金,也不需要建立庞大繁冗的体制、机构,而第三方资金则可以借助亚投行的信用,获得较好的收益。
筹集的资金可分为两种:
债权投资基金,亚投行除了对项目进行信用分析和等级评估,还应该提供一定的资本金,来提升该基金发行债券的信用评级。亚投行还可以帮助第三方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鉴别、甄选项目,匹配相应的债券。
股权投资基金,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模式,即亚投行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筹集第三方股权,并成为该项目的重要投资者。